“兩彈元勛”彭桓武:功勛卓著卻將成就歸功于集體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學成回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不回國才應該問個為什么!”
當被問及為何會選擇學成歸國時,“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理論物理和原子能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核工業(yè)功勛獎章獲得者彭桓武的回答擲地有聲。
彭桓武肖像(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桓武193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隨后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學生,師從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玻恩教授。1940年、1945年,彭桓武相繼獲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和科學博士學位。
留學期間,彭桓武與海特勒和哈密頓合作,提出了著名的“HHP理論”(H、H、P是三人姓氏的首字母)。該理論的提出,發(fā)展了量子躍遷幾率的理論,用能譜強度首次解釋了宇宙線的能量分布和空間分布,在當時的物理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47年年底,滿懷報國之志的彭桓武,幾經周折回到了祖國。新中國成立后,他將研究方向逐步轉到原子能及核武器的研究,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干部培養(yǎng)、相關理論研究和學術組織工作上。
1961年4月初,彭桓武奉命被調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負責核武器的理論攻關工作。
此時,中國的原子彈研制一度陷入困境。中國科學家耗費一年多的時間,進行了9次繁瑣的計算,仍得不到與蘇聯(lián)專家一致的數(shù)據(jù)。理論計算表明,炸藥爆炸后在內爆過程中產生的壓力總是小于在原子彈設計初期蘇聯(lián)專家留下的教學模型框圖。
這時,彭桓武請他的學生——剛從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國的周光召復查之前的計算數(shù)據(jù)。周光召仔細檢查9次計算結果后認為,計算沒有問題,便開始著手推翻蘇聯(lián)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他從炸藥能量利用率著手,求出炸藥所做出的最大功,從理論上證明用特征線法所做計算結果的正確性,使得中國原子彈研制繼續(xù)向前推進。
彭桓武與周光召(來源:中國科學報)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完成后,彭桓武迅速組織力量轉向氫彈原理的探索。
彭桓武設計了三套氫彈研制方案,分別由周光召、黃祖洽和于敏負責。最后,于敏帶領的研究小組率先實現(xiàn)了其中的一個氫彈設計原理。在明確氫彈設計原理之后,理論部科研人員很快地融合在一起,完善氫彈理論模型并進行細致的物理設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成功。
在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相繼研發(fā)成功后,各種榮譽接踵而來。對于個人貢獻,彭桓武一直保持謙虛、低調。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他難掩激動情緒,在羅布泊寫下了“不是工農兵協(xié)力,焉能數(shù)理化成功”的詩句。后來,他總結提出了“搞大科學工程一定要依靠集體智慧”的觀點。“我做的事比他們都少得多,‘兩彈一星’主要組織人是錢三強,實際受苦受難比較多的是王淦昌,我只能拿筆桿子在紙上,獨立地去看他們的工作做得對不對?!?/span>
多年以后,彭桓武和十名科學家獲得了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shù)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照國家規(guī)定,這項獎章應該授予名單中排名第一的獲獎者。
當九所的同事們把這個獎章送到彭桓武家里的時候,他堅決拒絕,并提議由九所保存,獻給為核武事業(yè)貢獻過力量的每一個人。他提筆寫下14個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strong>
這是彭桓武內心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至今,這十四個字一直指引著中國航天界,甚至科學界的科學家們前進。
2008年,依據(jù)彭桓武遺愿,中科院將“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給軍事博物館(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桓武
(1915.10—2007.2)
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為大力弘揚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發(fā)全社會的愛國之情和創(chuàng)新之意,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策劃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4月15日-28日,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廣東站)正在汕頭科技館舉辦,歡迎社會各界參觀。
文: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xié)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王霞.自然之子:著名核物理學家彭桓武[M].解放軍出版社,2000-06.
[2]莊辭 劉金巖.彭桓武:物理天工總是鮮[N].光明日報,2020-02-03(11).
[3]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shù)學研究所.百年彭桓武:“默默無聞”的大師[N].中國科學報, 2015-10-8(04).
[4]吳明靜. 采數(shù)學之美為吾美:周毓麟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